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二级栏目
保险资讯
党建园地
意见建议
在线提问
广州信易贷
网站链接
联系方式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万博二路79号万达广场B-1栋2110室

电话:020-39996080

传真:020-39996080

E-mail:pyifpa@163.com

   

保险业如何更好应对气候灾害风险

(2024-10-11) 点击:52 关闭

    

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各地极端高温天气不断出现,今年上半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5摄氏度,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的平均气温异常偏高,各地还经历了破纪录的高温天气。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也造成了更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机制,保险是应对气候风险“工具箱”中的重要工具之一。那么,要如何通过这个金融工具转移气候风险,保障人民经济生活的稳定性?

保险业应充分发挥其最核心的功能——“托底减压”,承担起风险管理、经济损失分摊的重要角色。一是大力发展完善气象灾害保险体系,提升气象灾害保险的覆盖范围。行业层面加强产品创新,提供多种个性化保险产品供给;政策层面加快推动气象灾害保险立法和政策支持,设计政府支持的多层次气象灾害风险分担机制;二是健全再保险体系,建立多样化的风险分散路径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分散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三是构建绿色保险服务体系,强化绿色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增强保险在经济社会中的服务和保障作用,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除了为群众和国家减少经济损失,作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保险业还可以运用科技手段和掌握的数据信息,在防灾救灾中做好风险减量服务。通过事前预防、事中协助、事后补偿等多层次工作提高全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整体能力。在事前预防方面,可以通过在投保时对潜在风险的梳理和特别约定,加强投保人的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其主动提高对潜在风险的应对能力;事中协助方面,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保险公司可通过及时发布灾害预警和动态信息,进行现场查勘走访,提醒参保人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灾害风险。通过多维度数据和信息研判风险等级,评估风险损失预期,为后续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在灾害发生后,保险公司还可以与政府部门和其他救灾主体形成合力,积极投入救灾减损,处置次生灾害,防范损失扩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保险业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也给提供气候风险保障的保险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根据瑞再研究院预测,上半年全球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美元,其中,保险损失估计为600亿美元。气候风险带来的巨大损失给保险行业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带来双重压力。资产端,保险公司的固定资产和重大投资项目通常在极端自然灾害中面临减值或损失,需要修复和重建;负债端,保险公司特别是财险公司在重大自然灾害之后需迅速查勘定损和赔付财产损失,经营压力陡增。以今年9月登陆海南文昌和广东徐闻的超强台风“摩羯”为例,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926日,保险业接到“摩羯”相关报案9.8万件,已赔和预赔总额已达到24亿元。

未来,保险业应继续发挥保障功能以应对气候风险。一是保险机构应当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相关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为相关领域的生产经营者提供风险管理和服务;二是发挥保险资金的绿色投资作用。引导更多保险资金投资绿色产业,实现资产组合的“碳中和”;三是协助投保企业开展风险评估、教育培训、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监测预警等工作,创新风险减量服务内容,实现风险减量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四是要适应我国地域范围广、巨灾种类多的特点,尽快建立包含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等方面的全国性综合巨灾保险制度;五是积极发展巨灾再保险和保险风险证券化。扩大再保险有效供给,推动再保险市场高质量发展,为巨灾保险制度提供更有力的再保支撑。

近年来,巨灾保险在中国多地开展,更好地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凸显了巨灾保险在灾后经济复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由于费率不足、逆选择、潜在损失巨大、“数据孤岛”等因素,保险业也面临挑战。但长期来看,行业在提供充足自然灾害保险保障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保险行业应加大创新步伐,汇聚更为丰富的风险数据与先进模型,拓展保险价值链条的深度与广度。--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声明:本网站是面向辖区金融机构及中小微企业免费提供信息的服务性网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涉嫌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予以改正。

Copyright©2011-2024 广州市番禺区金融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